文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建院四十年有感
冯守华
收到张希校长为庆祝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四十年的邀文函后,一直想着写点什么。诚然,经历与回忆,思考与评价,改革与创新,都是值得书写和记录的,但作为研究生学历的受益者,自己更多的感慨是我国培养研究生制度和学位制度为大学带来巨大的进步,也非常荣幸地担任过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深度参与和体会我国大学的时代变迁。如果说学士学位制度的建立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必然,那么硕士和博士学位制度就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了,而研究型大学正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建设模式。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和导师们,培养我们奉献科学的精神,教会我们发现科学真理的具体方法,激励我们应用一个科学的理念开展原创性和交叉学科研究。
为科学做点什么。1978年我国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同年,我毕业留校工作,并于1980年考取了徐如人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又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师从徐先生。在大学工作,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从事研究工作。吉林大学较早提出要把大学建设成为教学和研究两个中心的先进理念,对研究工作很重视。例如,制定了重点从事研究工作的老师只承担三分之一教学工作量的规定,是很有远见的。这可能也是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建成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因之一。徐先生当时一直强调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率,在指导我们研究工作的时候经常说,我们的研究工作要为科学做点贡献!为科学做点什么,导师的话每每响在耳畔,成为我日后从事研究工作的选题依据。为科学做点什么,也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出发点。跟踪研究,添枝加叶的研究,热点研究,虽然也是研究工作中所经历的,但可做可不做;而提出新的概念,开展原创性的研究,才能真正为科学作出贡献。本着这个研究理念,多年后,我们在钙钛矿体系由过渡金属的歧化反应合成出三重价态的晶体。一种元素在一个晶体中呈现三个氧化态是第一次被发现,其性能表现为原子尺度p-n结(原子二极管),以往并不知道在原子尺度可以存在p-n结。我们也因此在国际上提出了原子尺度p-n结的新概念。我国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和建立学位制度对研究型大学建设至关重要。大学不但传授知识还创造知识,老师则要教会学生在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里如何拓展知识的范畴和边界。
图1 研究生求学期间与徐如人先生(后排中间)等老师在无锡学术会议期间合照(作者前排右二)
图2 1986年博士论文答辩会
具体,具体,再具体。1986年底,我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被学校派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后经徐先生推荐于1989年进入美国罗格斯大学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当时有三所大学可以选择,芝加哥大学的晶体结构研究,爱荷华大学的金属间化合物无氧无水合成,以及罗格斯大学的超导与快离子导体研究。三个地方都给了邀请,选择了后者的原因是性能更重要,性能研究也是我知识结构短缺的地方。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特别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和学位制度以后,公派出国学习逐年增加。我的博士后导师Greenblatt教授,早年毕业于著名的纽约罗素理工学院,是早期匈牙利移民励志故事的典型人物。超导和快离子导体的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其中快离子导体的研究也是目前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课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Greenblatt教授经常讲,“要注重研究细节,要具体,具体,再具体”。这一理念让我受益匪浅。科学训练是必要的。追求大的目标、大的结果固然可贵,但是如果不注重具体的细节就无法正确地论证结果。在原创性研究上,具体更为重要。特别是对没有经历过原创研究的人来说更是核心要领。论文的写作也是越具体越好。在博士后研究期间,我很注重研究快离子导体的传输机理细节以及原电池型高温湿敏传感器的工艺化。在1992年《365体育》期刊上,一期就刊登了我们三篇系列论文。一方面是编辑为了追求效果加速外审了第三篇稿子,另一方面是研究工作有较好的创新性。回国后,我从快离子导体转为原创性的原子尺度器件研究方向。在提出和论证原子尺度p-n结的时候也秉持研究工作要更为具体的理念。为什么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因为科学要被论证的,而论证必须是逻辑关联的。我们往往对关联的细节不重视而失去了科学发现的机会。当然,任何科学研究无论多好的研究方向都要有一个抓手,有一个入手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都要具体化。
图3 1987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作者右二),获奖原因是基于1987年在ChemComm上发表第一篇论文。
一个科学。科学是艰难的,但是会令人着迷。正如法兰克维尔切克在《365体育》中所说:“科学认识就像是一颗智慧树,它结出了丰硕而美味的果实。我们一旦吃下这种果实就会对其他食物失去胃口。” 这里隐含着一个科学的思想。科学不能够认识和解决一切事物和问题,但科学只有一个科学,没有第二个科学。这是很长时间自己才懂得的理念。有了这个理念就比较容易理解几乎所有问题。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才能对其他学科没有畏惧,才能从事高水准的交叉学科研究。当今世界,单一学科留给我们的未知原理不多,未被揭示的原理大都在交叉领域,而且基础研究工作由技术与工程推动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是时代特点,相应的研究范式也由原来的“归纳—方程—计算”转为大数据智能化和微观量子化。但不变的是,还是一个科学。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国家基金委生物医学研究项目中提出干图案分子群的概念,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研究。我们知道,世界上花费重金研究癌症防治,但收效甚微,也因此基金委对数理化基础学科开放申请课题,希望有所进展。作为基因量子突变的致癌原因,改变或影响突变是不现实的,但早期干预效果在实验上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改进现行的标志性分子检测的不足,我们用代谢分子群干图案来检测,更贴近真实。这个研究涉及混沌理论、非线性建模和大数据智能计算,其干图案的时间演绎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结构演绎提供干预药物研制的基础数据。另一个科学理念的故事是对神经网络的认识。从原子尺度p-n结出发,重新认识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核心是原子-分子尺度离子结网络及对刺激频率的响应、记忆和学习。要完成这项工作,大数据智能计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科学的理念会不断引导我们从事更加复杂的交叉原创性研究。
图4 与毕业生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前留影(作者右二)
图5 1995年全国化学重点实验室评估会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在吉林大学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见证了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从筚路蓝缕到生机勃发,从初具规模到全方位进步,从人才辈出到成就辉煌。研究生院始终坚持贯彻人才为重的理念,以夯实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历经了代代薪火相传,成为了今日学科门类齐全、培养质量较高的重要研究生培育基地,获得外界良好口碑和社会普遍认可。四十载砥砺奋进、立德树人,四十载智慧传承、同心同德。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源源不断的向国家输送具有竞争实力的一流人才!值此嘉年华,附上有感四十年光辉历程,衷心祝愿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跋
冯守华,男,1956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目前担任Advanced Science期刊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编委,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编委,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编委。曾任国际溶剂热与水热化学协会主席,吉林省科协主席。
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新概念半导体合成、生物水热化学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围绕新材料的合成,新合成路线的开发与形成机理的探索三方面问题,在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的前沿领域中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功能无机材料的水热合成新路线,系统地开展无机功能材料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制备并发现新的三重混合价态和原子尺度p-n结,获得一批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揭示了功能无机材料和生物分子水热合成反应的规律。组织化学-医学交叉学科方向,针对面向癌症早期检测的若干挑战,提出了干图案的战略思路,寻找到了疾病快速诊断的重要路径。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主持973,863 及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